tyeeli

天宜新闻


2021-03-09

省发改委来天宜锂业调研


2021年3月9日,四川省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曾义平一行领导来我司调研。

查看详细 -

2020-12-28

2020年年终工作总结暨表彰工作大会


2020年12月28日下午,公司在办公大楼一楼报告大厅召开2020年年终工作总结暨表彰工作大会,300多员工参加了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公司2020工作,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安排布置了2021年工作

查看详细 -

2021-11-17

煤炭与氢能能否实现协同发展?


随着氢能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确保稳定、可靠及低成本供应,已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氢源出发,世界能源理事会将氢能划分为灰氢、蓝氢与绿氢,分别指碳基能源制氢,化石燃料制氢加碳捕集、封存路线,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的方式。但据记者了解,在我国现有的2500万吨氢气产量中,煤制氢占62%、天然气制氢占19%、工业副产气制氢占18%,真正的“绿氢”仅占1%左右。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占比最大煤基制氢路线,恰恰与氢能产业的“减排”初衷相违背。 兼具原料富集、成本较低、技术成熟等特性,煤制氢的优势不可否认。但同时,高污染与高碳排的“痛点”也不可回避,煤炭与氢能可否实现协同发展? 具备规模和成本优势 统计显示,我国煤炭资源保有量约1.95万亿吨,假设10%用于煤气化制氢,制氢潜力约为243.8亿吨。而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5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由此可见,煤制氢的规模效应显著。 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看来,煤制氢占比高主要是因为煤炭是我国唯一的优势矿产,资源储量大、开采能力强,大型煤气化制氢技术成熟,从资源和生产技术方面对制氢均有较好保障。 据刘峰介绍,近年来,随着现代煤化工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我国煤炭大型高温气化技术和装备不断成熟,各种类型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煤气化炉不断示范应用。“以2000吨级多喷嘴水煤浆气化炉为例,通过全部变换制氢,每天可以生产120多吨‘4个9到5个9’(浓度99.99%至99.999%)的高品质、高纯度氢气,按照现有氢能源汽车氢气消耗指标估算,足可以供13万辆小轿车跑100公里。” 从成本看,煤制氢也具备优势。数据显示,煤制氢成本低廉,每公斤氢气的生产成本只有10-15元,为电解水制氢成本的20%-25%,是现有汽油车油耗成本的40%左右。 但从现有消费构成看,我国氢气基本全部用于工业领域,合成氨用氢占37%、甲醇占19%、炼油10%、其他工业领域约19%,真正直接燃烧占比不足15%,且没有多少闲置。刘峰表示,未来如果氢能产业发展起来,氢气将迎来大规模使用,那么氢源必须有可靠保障,而这其中,煤制氢可以承担兜底保供作用。 高碳排放问题引关注 尽管优势突出,煤制氢却伴随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高碳排放,煤炭制备1公斤氢气,大约产生11公斤二氧化碳。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30·60”双碳目标下,煤制氢碳排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化工产业有大量的副产氢,但氢能产业面临的问题不是缺氢,而是缺应用情景。“煤制氢在局部地区可以起到技术验证的作用,但从碳减排的角度看,煤制氢负作用凸显,在CCS尚不能规模化应用之前,大规模煤制氢来解决氢源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也称,发展氢能的初衷之一是减排污染物和二氧化碳。从煤制氢生产、储运、利用的全过程来看,并没有减少碳排放,只是将排放由末端转移到前端。“从优化利用角度,煤炭作为宝贵的原料资源,用于制备更重要的化学品及材料才更合理。” 不过,在刘峰看来,煤气化制氢所排放的是高浓度、较高纯度的二氧化碳,而且是集中排放,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无害化处置和碳循环利用。同时,煤制氢低廉的价格,也为开展碳埋藏和碳循环利用腾出来很大的成本空间,大规模开展碳捕捉、封存与利用有较好基础。 发展初期可保障供应 面对“喜忧参半”的现实,煤制氢有无出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指出,“真正的绿氢,一定要通过可再生能源获得。用风、光、核产生的电能,把水电解变成氢的过程只排放氢气,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从碳减排角度出发,不建议使用煤炭等化石能源制氢。” 对此,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洪建表示,煤炭在短期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刚刚起步的氢能产业应以经济性为首,合理利用现有的丰富资源,并通过对煤制氢技术的利用划定相应的时间范围,引导氢能产业无碳绿色转型。“从远期来看,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成熟,以及减排力度的增加,煤制氢成本上升不可避免,届时,可再生能源制氢或转变为更具经济性的制氢路径。” 刘峰认为,在发展初级阶段,氢气需求量并不大,但便捷、低成本、稳定供应非常重要。“尽管煤制氢是所谓的灰氢,碳捕捉与封存环节将增加煤制氢成本,在绿氢尚不足以低价、稳定供应的时期,不妨先将煤制氢作为氢气重要来源。即使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的成本更低、规模更大的阶段,可再生能源制绿氢与煤炭相结合,作为原料生产工业产品,实现碳氢互补,也能够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 李灿透露,部分地区正在尝试推进可再生能源与煤化工结合,发展“零碳排放的煤化工”。“煤可以制油、制气、制甲醇等。但在生产过程中,煤的碳原子利用率其实很低,其中只有1/3-1/2的煤碳原子转化为产品,另外2/3-1/2-的煤碳原子烧成二氧化碳排出去了。‘零碳排放的煤化工’就是要实现化石资源优化利用,为绿色生产提供一套新思路。通过可再生能源实现零碳排放制氢,与煤化工过程结合,把所有的煤碳原子都经济地转化为产品,而不是以二氧化碳排放。”

查看详细 -

2021-11-17

智能光伏未来十大趋势 光储一体技术引关注


当前,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应对气候变化,已有28个国家相继承诺“碳中和”目标。与此同时,5G、AI、云等技术也正在使能千行百业,加速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我们正置身于光储替代化石能源的时代大浪潮中,那么新能源未来将走向何方? 3月17日,华为携手全球技术专家、咨询公司、能源智库深度沟通,立足更低LCOE,电网友好、智能融合、安全可信四个价值维度做出预测,发布了面向2025的智能光伏十大趋势,为“十四五”寻找路径,为新能源下一步发展提供战略参考。 趋势一:高压高密 系统电压提升是LCOE降低的重要途径。从600V-1000V-1500V,未来将走向更高电压。系统电压提升的同时,子阵越来越大,从1MW到8.8MW,变成超级子阵,进一步降低LCOE。 随着碳化硅、氮化镓材料、芯片散热、拓扑架构技术的发展,提升功率密度的同时,光伏度电成本进一步下降。到2025年将实现逆变器功率密度将提升50%以上。 趋势二:全模块化 光伏平价进入市场化运作,电站生命周期与补贴年限解耦。模块化将支撑更长电站生命周期,助力LCOE降低25%。 逆变器、PCS、储能等关键核心部件,设备间采用标准接口,灵活扩容,快速部署;逆变器不管交流还是直流侧,具备储能接口,面向未来演进。同时随着光伏电站规模和复杂度越来越高,专家上站维护的传统模式成本过高。模块化设计可以实现免专家维护,极大降低运维成本、提升系统可用度。全模块化设计将成为行业主流。 趋势三:主动支撑电网 新能源渗透率提高导致电网强度下降。未来5年,光伏电站必须从适应电网逐步向支撑电网演进。 随着全球新能源的迅猛发展,新能源电网适应性标准也在不断演进,对支撑电网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德国,澳大利亚等新能源渗透率高的国家,都提出了新的建模和严苛的电网标准规范。我们国家最新发布的2019新国标GB/T37408技术规范也与时俱进,特别强化了高穿有功稳定性、高低电压穿越能力、频率适应性等电网适应性要求,设定了更高的门槛。未来低SCR电网环境下,光伏逆变器需具备更精准的并网算法。 在澳洲,全球最严苛的电网标准国家,华为SUN2000-196KTL产品,已经完全可以支撑这一电网标准特性,在恶劣电网环境下,稳定并网。未来SCR对电网的支撑能力还会进一步提升,达到1.2。 趋势四:光储一体 打造智能绿色发电机,助力光伏成为主力能源。 光储的结合,能够使光伏电站从电流源变身为电压源,以光储协同控制算法,实现虚拟惯量等同步机特性,光伏发电技术指标向火电靠拢,可储可控,进一步增强电网。同时储能要解决安全、寿命等问题,保证在电池生命周期内,电池利用率最大化,这是未来储能电站的发展方向。 预计到2025年,光储共生比例将达到30%以上。 趋势五:全面数字化 数字技术与光伏技术融合,使运维、生产管理和资产管理变得极简、智能、高效。 数字化是智能化基础。随着5G、云等数字化技术快速演进,预计2025年将有90%以上的电站实现全面数字化,让光伏电站极简、智能、高效的管理成为可能,从一个哑电站变成一个有机的智能生命体。 趋势六:AI增效 AI将代替专家职能,使能系统自主协同优化,创造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AI赋能光伏,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受益于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通过集成海量的专家经验和不断的自学习,让算法、算力、算据在计算中发挥最大作用,AI将很大程度上代替运维专家进行诊断决策。通过智能跟踪算法,让组件、支架、逆变器协同运行,找到最佳角度,释放最大潜力。智能IV诊断,精准定位故障,将运维工作量从“月”降低到“分钟”。无人机空中巡检电站、清洗机器人清洗组件、智能安防和人脸识别等技术,使光伏电站不断完善系统设计优化、故障诊断、光储协同、智能巡检、智能清洗、机器视觉,全面提升发电效率和重构运维体验。从而助力电站生产力和安全性提升。预计,2025年光伏电站应用AI技术比例达到70%。 趋势七:虚拟电站 协同管理的虚拟电站将参与电力系统调度及交易,成为分布式新的增长引擎。 5G、区块链、云服务等ICT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于分布式电站,组成协同管理的虚拟电站(VirtualPowerPlant)参与到电力系统的调度、交易与辅助服务中。未来5年,虚拟电站技术的发展会在分布式光伏场景中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新的市场参与者,成为分布式新的增长引擎。预计2025年,80%的户用光伏系统会接入各种VPP网络。 趋势八:重构极致安全 组件/组串级监控及智能关断、主动安全防护(AFCI),将成为光伏电站的标配,并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 主动安全是光伏成为主力能源的基石。“AI智能电弧防护”,是行业首次将AI算法融入AFCI,通过更精准的电弧检测,更迅速的故障保护,全面保障分布式光伏的安全。未来5年,屋顶0V电压快速关断(RSD)、电弧主动防护(AFCI)、组串智能关断(RSD)在分布式屋顶将成为标配,并形成行业国际标准。 趋势九:综合智慧能源 能源结构转向新一代综合能源系统。从管理角度看,综合能源模式会有效拉通生产和消费,助力实现碳中和,推广价值更高。综合能源是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自治系统,需要以ICT基础设施为底座,通过平台+生态理念,融合创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2025年,超融合能源架构会大行其道。 趋势十:安全可信 光伏电站网络安全风险与用户隐私安全要求与日俱增,愈发严格。2025年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韧性、隐私性,将成为必要要求。 在硬件端除了高可靠设计及制造外,同时加强预测性维护,夯实可靠地基;在软件端重点投入分层级防御,实现软件的分层可控、分层防御,使软件更加安全可靠,使光伏产业更加安全可靠。安全可信能力成为光伏电站的必要要求。

查看详细 -

2021-11-17

国家发展改革委:我国能源供应经受住了需求波动的考验


近期寒潮天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方,多个省级电网负荷超创历史新高。那么,当前能源供应是否有保障?有关方面如何应对? 19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在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面对冬季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一直在积极应对,全力增加能源供给,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有序用能方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领域的能源需求。 “即使是在过去几轮强降温,需求最高的一段时间,能源供应也是坚强有力的。今天是1月19日,阴历是腊月初七,明天是腊八,三九、腊八过后,天气总体上逐步转暖。”赵辰昕指出,事实证明,这个冬季我国能源供应经受住了需求大幅波动的考验。经过这次考验,对今后能源保供有了更坚强的信心。 赵辰昕介绍说,冬季能源保供是近期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冬季能源需求快速增长。 他表示,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稳定回升,工业生产增速不断创出新高,已超过疫情前正常水平,带动用电等能源需求快速回升。另一方面,去年12月中下旬以来,大家都感受到,全国先后出现3轮大范围降温天气,特别是今年1月6日开始的强降温,全国多地气温创出近30年甚至50年的最低纪录。这些因素叠加,全国用电需求快速增长,去年12月份以来连续两个月用电需求保持两位数增长,发用电负荷多次创历史新高。 赵辰昕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统筹当前、着眼长远,继续做好能源保供相关工作。一方面,加强能源供需形势监测预警,统筹煤炭、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组织风光水火核等电源多元化生产,加强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的协调调度,健全完善有序用能方案。另一方面,科学研判“十四五”能源需求走势,持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做好“十四五”能源规划编制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提供坚强支撑。  

查看详细 -

2021-11-17

区块链+可再生能源“走红”欧洲电力市场


区块链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点,不仅推进了电力交易的透明度和信息共享,还极大缓解了高比例间歇性可再生能源上网难的问题。事实证明,“区块链+可再生能源”这对“黑马组合”可以加速电网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并最终将绿色能源推上电力市场主流地位。 今年8月,荷兰鹿特丹港口启动了以区块链分布式账簿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支撑、基于太阳能和电池储能的Distro电力交易平台。这是全球首个高频分布式能源交易平台,可以即时响应电力供需变化和当地实时能源价格,进而优化供电侧资源配置,以保证高度精准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减少供需两端不必要的消费。 清洁电力交易“更便捷” 据彭博社报道,Distro由鹿特丹市和鹿特丹港务局联合成立的鹿特丹区块链实验室和标普全球普氏合作开发,该平台建立了一个48小时周期的期货市场,并为每个市场参与者都配备了一个充当“交易代理工具”的人工智能仪,买卖双方以此了解市场偏好、供需情况和能源价格动态信息,进而更自由、更高效地促成电力买卖的达成。 在截至10月第二周的两个月时间里,Distro平台完成了2000万笔交易,其中92%的太阳能电力“即产即销”,在光伏业主、公共机构、企业买家之间搭建了一个点对点交易的桥梁。 标普全球普氏的统计数据显示,Distro试运至今,终端用户的能源成本降低了11%,可再生能源生产商的收入则增长了14%,同时电池储能的投资回报率也提升了20%,一旦实现商业运营,鹿特丹港口还有望减少3000万吨的碳排放量。此外,Distro还极大降低了港口常规电网的负担,接入网络的电容量可以节约25%的成本。 标普全球普氏创新主管James Rilett表示,Distro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极大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电力买卖交易的效率,几乎实现“无缝衔接”,同时还改善了太阳能和储能的投资回报率,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可再生能源。 “区块链技术是实现供应链优化和能源可持续的关键。”鹿特丹港口数字战略、转型和业务发展负责人Martijn Thijsen坦言,“Distro激励了公平、透明的价格制度,还鼓励了客户进行具有成本效益的可再生能源交易和消费。” 多个融合案例“推进中” 事实上,Distro并非区块链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力领域“融合应用”的首个案例,当前全球多个同类项目都在布局和推进中。据了解,欧洲大部分公用事业公司和电网运营商已经使用区块链来跟踪和认证发电量达到兆瓦时级别的清洁能源,欧洲最大陆上风电开发运营商西班牙伊维尔德罗拉公司就是其中一员。 据《新欧洲周刊》报道,伊维尔德罗拉公司正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实时跟踪旗下能源供应情况,以确保提供给客户的产品100%来自可再生能源。据悉,该公司至少两座风电站和一家发电厂都与区块链技术支持的监控平台相连接,客户可以得到标明能源来源的“证书”,这一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增加了透明度,也削减了运营开支,伊维尔德罗拉每年可节省高达40万欧元的成本。 爱沙尼亚在区块链和清洁能源融合方面也十分积极。据悉,该国目前正在测试一个由区块链驱动的能源采购和交易平台WePower,旨在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该平台汇集了生产商、消费者、基础设施投资者等,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在这个开放、公平的市场中进行交互。 此外,南非也打造了一个区块链电力交易平台——太阳交易所。这是一个以太阳能发电设备租赁市场为基础的众筹平台,全球各地的参与者可以在此平台上购买太阳能电池板的部件,将其租赁给南非的学校、医院和企业,根据所用电量每月获得投资收益,而众筹所得资金则将投向中小规模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借助太阳交易所,南非的优质太阳能发电项目获得了初始资金,企事业机构用上了太阳能电力,而参与众筹的投资者则可以获得10%至15%不等的年投资收益。 显然,区块链在数据保密、智能合约、生态激励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大幅提高间歇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可再生能源的可靠供应。联合国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区块链是当今最有希望应对环境问题的技术之一,可以让绿色能源使用像网购一样便捷。 清洁能源创新“关键点”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也将区块链列为变革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关键技术之一。IRENA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要想加快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展,全球需要至少30项创新技术工具,并使其能够从可再生能源规模化中受益,区块链就是其中之一。 IRENA表示,全球近200家公司正在与区块链技术企业合作,以区块链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可以支持更广泛的能源交易和电网平衡解决方案。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可以提供推动实现电网现代化,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特别是难以吸纳的间歇性电源,同时降低成本,加快交易流程。 过去10年,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近75%,陆上风电成本下降近25%。在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时代日渐临近的大背景下,如何降低其融入电网的成本并尽可能提高并网比例,已经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重点。 IRENA创新和技术中心总监Dolf Dielen坦言:“区块链可以实现点对点的电力交易,还可以管理可再生能源和碳减排证书,并保证所有交易不可篡改,让可再生能源交易和应用更加可靠高效。”

查看详细 -

2021-11-17

我国风电发展或将进入“倍速”阶段


在日前举行的“202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400余家风能企业代表联合发布《风能北京宣言》,一度带动风电板块集体上涨。   根据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这份宣言提出,“十四五”期间,须保证风电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到2060年,风电装机至少达到30亿千瓦。相比“十三五”时期我国风电的年装机水平,若宣言提出的目标实现,意味着我国风电发展将进入“倍速”阶段。业界提出的这一目标底气何来?风电产业链准备好了吗?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综合能源、智慧能源成发展方向   风电作为一种绿色能源,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经过30年发展,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特别是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我国风电开发依然保持着“稳步扩大”的态势,装机规模不断增长。   “今年1月至8月,我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总装机超过2.2亿千瓦,稳居全球第一。”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在会上表示。   与此同时,我国风电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风电投资有力支撑稳投资稳增长,风电布局不断优化。   据任育之介绍,今年1月至8月,全国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4.5%;风电利用率达97%,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新增并网风电已完成投资超过800亿元。从风电空间布局来看,三北地区新增装机与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新增装机持平,风电布局进一步均衡优化。   此外,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智能机器人、远程监控平台、大数据挖掘诊断等技术,正被广泛运用在当前的风电产品中,风电运维也正走向“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令风电发电效率快速提高,成本不断下降。   远景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张雷告诉记者,目前在三北不少地区,远景科技集团的风电度电成本已经降到1毛6左右。远景计划到2023年,在三北地区将风电、发电侧储能度电成本均降至1毛钱。即以“风电+储能”模式规避波动性缺陷后的“稳定风电”度电成本降至2毛钱。   “物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推动风电成本下降的关键所在。”远景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王晓宇对记者表示,远景的超感知技术让每一台风机均可根据特定工况,优化载荷分配。未来,风机寿命将突破目前的20年时限,甚至超越30年,在更长运行生命周期内实现发电效率优化,持续推低度电成本。   在此次展会上,包括远景、金风科技、联合动力等在内的多家风电企业,都发布了最新的智能化风电产品。而就在展会开幕前两天,国家电投江苏滨海南H3海上风电项目首台风机顺利并网,标志着国内首个数字化、智慧化海上风力发电场进入并网运行阶段。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风电正全面挺进平价时代,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正成为风电降本增效的必选项。   “风电公司要向综合能源、智慧能源方向发展,这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保障。”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原理事长石定寰说。   将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   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目标的提出,让国内零碳发展从“论述题”走向“数学题”,下一步是确定每个区域、每个时间段的发展目标问题。   “每个省、每家企业都要依据我国提出的碳中和时间表,制定自己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俊峰说。   事实上,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不少企业有关负责人、业内分析人士都已着手根据我国提出的碳中和时间表,倒算未来10年、40年的可再生能源年电力需求,据此制定下一步发展规划。   张雷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电力需求会是目前的三倍以上,预计超过20万亿度电,这些电力将主要由可再生能源发电供应。如果按照2000小时年发电量计算,届时需要有100亿千瓦左右的新能源装机量。未来40年中,平均每年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要达到2亿千瓦以上。   据记者了解,对于未来40年平均每年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也有业内人士预计约在1亿千瓦左右。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业内的预测结果差异较大。   《风能北京宣言》提出,为达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起步衔接的目的,在“十四五”期间,须保证年均风电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00万千瓦,到2030年至少达到8亿千瓦,到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   根据国家能源数据,2019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仅为2574万千瓦。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分别为2.17亿千瓦、2.16亿千瓦。   参照上述数据,若宣言提出的目标实现,意味着我国风电装机即将进入“倍速”阶段,这对于尚处于抢装潮中的风电产业链,无疑又是一大利好。   以风塔制造为例,“风塔制造存在明显的规模效应,企业产量提升后成本将快速下降,提升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国信证券分析师王蔚祺说。   那么,宣言提出的每年5000万千瓦风电新增装机目标,是否符合当前风电发展的实际?这关系到这一目标能否最终实现。   根据这份宣言,全球风能资源技术开发潜力约为当前全球电力需求的40倍,绝大部分资源尚未开发利用,中国已开发风能资源不到蕴藏量的5%。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仅三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就超过40亿千瓦,通过本地消纳与跨区平衡,可提供最低成本的电力供应;而中东南部风能资源储量近10亿千瓦;并且在未来五年,海上风电有能力实现规模化、平价化发展。   换言之,宣言认为,我国巨大的风能储量可以为未来每年5000万千瓦装机提供可靠资源支持。   “中国风电、光伏技术开发量没有天花板。”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阳说,到2050年,如果风电装机25亿千瓦、光伏装机26.7亿千瓦,按照全国小时级的风光发电和需求侧电力电量互动平衡,不用储能和需求侧响应,仅靠风光就可以提供全国67%的电力电量需求,同时弃风弃光比率不到8%。   “当前,我们正在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初步考虑,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任育之说。   迎接“倍速”发展 仍存多重挑战   风电规模化发展加速,对于业内来说固然值得欣喜,然而挑战和压力也不容小觑。   “作为风电开发商,在新形势下,我们的开发方式要有所调整。”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滨泉说,未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上网比例提高后,电网的消纳能力能否同步跟上,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限电交易以及电价竞争加剧,可能会倒逼企业重新审视一些项目的投资价值。   北控清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发总监马锁明认为,在新一轮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各方都要做好规划,地方政府、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企业自身的规划要与电网规划做好衔接,避免出现因新能源规划与电网规划脱节而导致的高限电率问题。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风电更大规模集中上马,对风电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功率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会大大提高,这将对设备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   “风电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设备故障率等方面,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张滨泉说。   据了解,相比火电、水电、电网等,风电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要落后一些。   “在迎接下一轮大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把过去风电发展的经验教训,梳理总结出一些标准,以保证我们未来可持续发展。”马锁明建议。   石定寰认为,风电企业除了满足国内电力需求以外,也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要提高我国风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一些基础原材料、关键技术还没有过关,设计水平、运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技术创新的工作不能放松。   对此,任育之表示,国家能源局将更大力度推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大风电主轴承、叶片材料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补短板”力度,推动构建适应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制造能力。   在后期运维环节,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陆一川坦言,今年的风电抢装潮已暴露出我国风电运维服务能力的不足。这一问题,在未来行业加速规模化发展中可能会越来越尖锐。   “车卖得太多了,4S店的伙计难免不够用。”他比喻说,在风电大规模发展时期,要增强主机商的服务能力,加强对运维人才的培养,确保运维服务能力与行业发展速度相匹配。

查看详细 -

2022-06-22

2022安全生产月“安全技能比武大赛”


为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响应第21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6月16日,由公司安全环保部组织牵头开展了“安全技能比武大赛”专题活动。本次比赛共设置三个技能项: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佩戴与检查、安全带佩戴、灭火器的正确使用与检查。

查看详细 -

< 12 > 前往